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静娴 方杰
当盛夏的蝉鸣萦绕在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级中学的荔枝树梢,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团委书记钟帝赐结束了在中科院附属高级中学为期一学期的跟岗。这位在教育一线耕耘了二十一年的英语教师,用课堂里的琅琅书声、办公室的深夜灯火,在深圳与汕尾两地之间编织出一段关于教育传承与共生的温暖纪实。
“Today, we're going to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communication.”早上,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响起,钟帝赐老师用醇厚而标准的英语开启了学生一天的学习之旅。
在钟帝赐老师的课堂上,AI软件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助力学习的得力伙伴。情境教学法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课堂上鲜活的教学实践。例如,在教授必修三《 Unit1 Knowing me, knowing you》时,钟老师将教室变成了“心灵交流站”。他以学生日常的人际交往困惑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问题链”的教学环节。学生化身“烦恼倾诉者”“耐心倾听者”“智慧调解者”,用英语展开一场场真实而热烈的对话。“What should I do if my friend misunderstands me?”“How can I express my feelings more clearly?”一连串的问题如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引导学生们在思考与交流中,不自觉地深入解读文本。
钟帝赐老师时而穿梭在小组讨论间,倾听学生们的观点,适时抛出启发式的问题;时而驻足在某个热烈讨论的小组旁,用鼓励的眼神和点头,激发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在这场思维碰撞的盛宴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目标语言和重难点知识,更学会了用英语去思考、去表达、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正是“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持续两个月的追踪辅导里,钟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化身成长的见证者,用一次次耐心讲解、一遍遍细致检查,浇灌着学生心中求知的种子。
在英语组教研活动中,钟帝赐老师结合本土文化特色与学校的数字化教研模式,提出了融合性的教学方案,引发组内热烈讨论。他积极探索创新教学路径,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例成果。例如,融合了汕尾和深圳红色文化的必修二《Unit5 On the road》阅读课例。他以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为引子,对比展示汕尾红宫红场与深圳莲花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红色文化导览词”,让学生在了解汕尾和深圳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再逐步进入文本阅读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效果良好,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与好评。
跟岗期间,他积极参加光明区AI赋能教育系列培训、深圳市高中英语学科拓展性悦读展示活动、光明区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教学策略和教育思想,为教研组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离别前夕,同学们一段段温情的告白表达了对钟老师的敬意。有学生写道:“您教我用英语描绘世界,更教会我用勇气书写人生的篇章。”活动中,学生们争相分享与钟老师相处的点滴:他在运动场上为同学们呐喊助威的身影,他在学科节上指导话剧的专注神情,还有那些在走廊里促膝长谈的夜晚。
在跟岗总结会上,钟帝赐老师分享了他这一学期跟岗交流的收获与成长。“当深圳的数字化教研模式遇见汕尾的传统教学智慧,我们或许能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答案。”分享中钟老师既有对中科附高(深圳理工附中)先进教研模式的梳理,也有对深汕两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要搭建云端资源共享平台,将深圳的优质课程引入汕尾,同时把汕尾特色文化英语课程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两地教育在互补中共同生长,践行着“共享、共创、共赢”的教育理念。
(学校供图)
举报/反馈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